在由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7月21日在京举行的“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座谈会上,邬沧萍、于景元、熊必俊、田雪原等专家学者指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条件,如果说自然环境是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条件的话,那么作为社会的主体和基础的人口,则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第一个前提。“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营造有利的人口环境,即适度的人口数量、优良的人口素质和合理的人口结构。老龄化作为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必然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研究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采取有效的对策与措施,使之趋向协调发展,对于在老龄社会实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专家学者认为,出现老龄化的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是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下降和人口预期寿命延长。目前,世界上进入老龄社会的国家和地区已有62个,占总数的32.4%,预计2050年将增加到175个,占总数的91.6%。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确有些不利影响,但这些影响是可以缓解的。我们应当用发展的观点和科学的对策,充分利用老龄化的有利因素,减轻不利影响。发达国家与我国发达地区的实践表明,老龄化与社会经济是可以协调发展的。比如,经合组织原来的24个成员国中除土耳其外都是老年型国家,尽管1998年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都已超过11%,最高已达到18%,但他们的经济发展并未因老龄化而停滞,人均国民总产值1998年平均为25.510美元,绝大部分仍是高收入国家。法国于1865年已成为老年型国家,这个老年人口比重居世界第7位的法国,1998年人均国民总产值为24.940美元,列世界第17位,日本的老龄化速度超过所有发达国家,1997年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7%,居世界第2位,可1998年的国民总产值为32.380美元,居世界第7位。上海市是我国第一个老龄城市,1982年老年人口比重为11.51%,1998年上升为16.48%,但上海在全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上却名列前茅。北京市1990年成为老年型城市,10年来社会经济也在迅速发展。
专家学者指出,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体人口中处于核心和支配的地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表明劳动力资源丰富,供养系数低,有利于经济发展;比重低,会导致劳动力资源减少和供养系数加大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把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保持在较高水平上是取得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劳动年龄的上限应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而相应地提高。此外,为了适应老龄化高峰期的需要,目前现收现付与部分积累相结合的基金积累模式,有必要在条件许可的时候,逐步加大个人帐户的储存积累,最终转化为完全积累模式,这样既能缓解巨大的养老金压力,又能提高劳动参与率,有利于实现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